TechWeb文/卞海川

日前,OPPO宣布,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终止芯片子公司ZEKU(哲库)业务。事发如此突然,自然是在业内引发了极大震动,人们纷纷猜测其中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手机厂商必须追求自研芯片这条路吗?

马里亚纳X商用,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提到OPPO自研芯片,在哲库团队建立后,OPPO在2021年、2022年先后发布了两款自研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和Y,其中MariSilicon X已经商用被用到OPPO的手机中,而MariSilicon Y虽已发布,但至今仍未见大规模实际的产品应用。

对于已经商用的MariSilicon X,去年年底,OPPO曾透露,其出货超过1千万颗。结合去年OPPO手机全球出货量在1亿部左右计算,马里亚纳X被OPPO手机采用的比率(按照每部手机一颗计算)仅为1/10左右,显然这与OPPO所言的自研芯片将是OPPO技术底座的目标相距甚远。而从自研芯片降本增效的商业角度看,收效甚微。

那么接下来的是其带给市场和用户的体验方面,据我们看到的相对客观的评测,马里亚纳X的增加,对于手机本身的发热及功耗的负面作用比较明显。

这里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OPPO手机中,马里亚纳X是以外挂的方式存在。以Find X6 Pro为例,第二代骁龙8是SoC,本身也有NPU单元,外挂意味着需要在两枚芯片之间做更多的协调,涉及大量的技术调试和工作量,处理不善的话,还有可能导致“负优化”。

不过从搭载量和最终的体验看,MariSilicon X并没有给旗下产品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换言之没有带来高价值的增量,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其不具备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以OPPO为镜,国内手机厂商自研芯片难以带来高价值增量

其实上述OPPO自研芯片只是国内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缩影。小米、vivo都有号称自研的芯片。例如最早切入手机自研芯片领域的小米,旗下松果2017年正式发布了澎湃S1处理器,并同时推出搭载该款芯片的终端产品小米5c。小米5c也成为小米科技旗下首款、同时也是当时唯一一款搭载自研SoC芯片平台的手机,但该手机的销量平平,国内手机厂商的自研芯片在市场和用户中的存在感非常低,并未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和销量的增长。

为此,小米自研澎湃SoC一度销声匿迹数年。直至2021年上半年,才通过一枚影像芯片澎湃C1重回大众视野,搭载在小米超高端旗舰MIX Fold身上,但这款机型并非主打影像,结合该机上市后的口碑等情况来看,澎湃C1的存在感同样较低。

至于vivo,2021年也发布了所谓自研芯片—影像芯片vivo V1,并用在了旗舰机型vivo X70系列上。据悉这是vivo与手机SoC厂商深度合作,历时24个月、投入超300人研发的成果。结合vivo官方的描述,这枚芯片是与主芯片协作,并非取代主芯片的ISP,而是硬件级叠加计算成像算法,相比软件算法的优势在于处理同等计算量任务时,硬件电路功耗降低50%。需要注意的是,在vivo V1面世不久后,网络上针对澎湃C1和vivo V1有过不少比较的内容,甚至两款芯片是否真自研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而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两款国产芯片主要意义在于“辅助”,能为图像信号处理器的相关工作带来或高效、或省电、或性能提升等功效。

班门弄斧主理人孙永杰对TechWeb表示,小米、vivo的自研芯片之路与OPPO其实是如出一辙,都回避了技术含量和门槛最高,代表真正自研芯片的核心SoC,尤其是其中的AP、BP和GPU等,以不具备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辅助芯片代之。

产经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TechWeb表示,手机厂商自研芯片本身是一件中性事件,这件事并没有错,诸如苹果、三星、还有之前的华为都打造了很好的产业案例,为高端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并非所有手机厂商都适合自研这条路,因为芯片产业是一个高资金投入、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并且投资回报周期长,还有可能面临非市场因素的制裁风险,国内的手机厂商要有理性考量。”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芯片研发领域,投入大,产出周期长,风险大,这是国内众多芯片研发企业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且短期内难有改变。对于OPPO ZEKU这样谋划大、投资高且分散的公司,风险更大。

“手机厂商大力投资自研芯片这一逆专业化的做法,本身就是违反规律的。国内手机厂商切入自研芯片领域,应该从基础做起,考虑技术成熟度高,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应的产品。通过这样“短平快”项目推进获得快速收益,积累经验,然后再丰富产品线。”付亮说道。

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兼CEO张国斌表示,手机要实现差异化,要提升自有竞争实力,必须要走自研芯片这条路,但是这条路面临的挑战很大。首先必须有量级的支撑,否则难以支撑成本就变成了持续烧钱,其次必须有过硬的硬件设计积累 ,再次是要自有大量的专利,以避免陷入专利壁垒封锁中,另外,也可能面临个别国家的打压风险。所以,自研芯片前要充分考虑好风险成本,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心理准备,可以先从小芯片入手,在积累了充分经验之后再向更复杂的系统级芯片冲击。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国内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意义是什么?

自研芯片为哪般,降本增效是核心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外部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及影响,尤其是华为受此影响,自研芯片之路被卡脖子后,一股自研芯片之风蔓延到整个中国科技产业,手机产业和手机厂商也不例外。

其实这里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悖论,华为自研芯片之所以被卡脖子,就在于我们芯片产业的诸多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造成芯片产业的“木桶效应”,而这理应对再次涉足芯片设计的手机厂商有所警示才是,而非盲目的切入。

孙永杰指出,手机厂商切入自研芯片的初衷,都声称是为了打造自身的技术护城河,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而从产业的角度看,一切的自研技术的根本目的是降本增效,而并非什么护城河。即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用成部更低的自研部件替代外部供应当然好,替代的部件不一定是最核心的或者是高端的。等有能力把核心部件、高毛利的高端部件都用自研替代了,护城河自然就形成了。技术护城河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很显然,我们的手机厂商在自研芯片的商业逻辑或者说核心目的上存在极大的认知偏差。

那么如何实现自研芯片的降本增效呢?如果一款手机芯片出货量足够大(比如三星、华为、苹果),垂直整合确实能够降低成本。但是如果出货量相对偏少,使用第三方高通或MTK的手机芯片成本会更低——因为手机芯片的成本主要靠产量来平摊,产量越大成本越低。以此为标准,以OVM的出货量或者说应用自研芯片的手机量,都远未能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的规模。而如果我们深究其原因,还是对于自研芯片的不自信,即便是非核心的SoC也仅是在极少数,甚至只是一款机型上使用。这点与苹果以及当时的华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我们认为,此次OPPO终止自研芯片对于中国手机产业及厂商们未必是坏事,就像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对于OPPO终止自研芯片的做法的评论所言:“改正错误要尽快,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毕竟无论是从降本增效的商业角度,还是非市场因素影响的角度,国内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风险远远大于机遇,所以还是希望它们能借此次OPPO的做法,将未来的重心放到自己最擅长的手机本身的设计、优化等方面,毕竟这些仍存创新的空间,而在如此的市场环境下,脚踏实地的生存和发展远比诗和远方更重要不是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