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
在古诗中,写古刹钟声的也不少。在张继的《枫桥夜泊》里,钟声与落日啼乌、江枫渔火构成冷寂的画景,而杜甫写雨中的山间古刹钟声,则是“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当时作者船泊夔州城外,因天雨不能上岸,所以是在船里听见晨钟声音的。夔州地势高,寺钟又在山上,所以说钟声从云外传来;从云外传来的钟声要透过密雨,故而又说钟声也被雨沾湿。由云外的钟声之湿,感到雨的又大又密——这就是诗人的独特感受。
(资料图)
对以上例子的分析,都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作者在生活中能否有独特的发现和感受,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成败;然而“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李渔:《闲情偶寄》),因此,培养锻炼“平中探奇、旧中觅渐”的观察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使自己在生活中有所发现,产生独特的感受,还必须以全面细致的观察为基础。这就是说,在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或自然现象面前,当我们静观默察、寂然凝虑的时候,一方面必须是目光四射,纵览全局,另一方面又要独具只眼,洞察幽微。
纵览全局,指的是观察要有广度,视野要开阔。写文学作品,如果不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不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观察自然现象的种种变化,那必然会影响想象或联想,写出来的作品,或者拘泥于事实,或者反映的生活面狭窄。
茅盾曾对青年作者说过:“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社会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是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他讲的虽然是小说,其实也道出了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要把观察的生活面尽量放得广一些,还需要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懂得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洞察幽微,指的是观察要从细微处着眼,要准确。又要有深度。俗话说:“观人于微”。对人的观察是如此,对一切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应如此。生活中富有特征性的闪光的东西,真实生动的细节,只有在细微的观察中才能得到并准确地把握它。历代文学家曾总结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略举一二于下。
苏轼《书戴嵩画牛》云:“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室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里说的虽是画画失真,苏轼也只是从虚心好问求得真知的角度来谈的,但从这件事中,我们则可以明了一个写作的道理:要求得真知,必须到实际生活中去作细致的观察。戴嵩并不是未见过斗牛,但他只注意到斗牛时生角相抵,却未观察牛尾的动态,只是凭“想当然”画成“掉尾而斗”。尽管整个画面很形象,但就此一笔,全局便显出了破绽。
史籍上还记载过一则王安石乱改诗的故事:一次,王安石看到南方一位文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心中不禁发笑: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犬又怎能卧到花心里去呢?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将诗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以为改得很得体,实际上却改错了。原来,诗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小鸟叫“明月”,叫的声音婉转动听,还有一种昆虫,名叫“黄犬”,常在花间草丛中飞来爬去。王安石缺乏这些知识,主观武断地下笔改诗,当然改错了。王安石的错误就在于凭经验认识事物。
由戴嵩画牛和王安石改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教训:观察事物决不能凭经验或想当然,而要具有一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以助观察的准确。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