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游戏公司也开始跨界储能了。
12月4日晚,昆仑万维公告称,决定在原有投资业务板块基础上,增设新能源领域投资业务板块。
(资料图片)
公司公告了新能源投资业务板块的第一个投资动作——以3亿元投资并控股绿钒新能源。具体来看,昆仑万维全资子公司宁波点金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宁波点金”)及霍尔果斯昆诺天勤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昆诺天勤”)分别以自有资金2.2亿元和8000万元出资,对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绿钒新能源”)增资。此次出资将获得绿钒新能源60%的股权,绿钒新能源将纳入公司并表范围。
从“3亿自有资金、60%控股、并表”三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昆仑万维对绿钒新能源十分重视。虽然绿钒新能源还只是一家成立不到2个月的储能集成商,但昆仑万维表示这将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来源之一。
2022年,储能赛道持续火热,VC/PE身影云集,独角兽、IPO诞生不断。“沾储就热”的故事已在资本市场上演,吸引不少公司纷纷跨界储能。
那么,储能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游戏公司、食品公司争相跨界储能
昆仑万维此番跨界储能并非空穴来风。
在此之前,公司早已通过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试水”新能源,投资了不少项目,包括蜂巢能源、东岳氢能、纤纳光电、星环聚能等。
本次除了控股加并表绿钒新能源,昆仑万维内部还做了分工:新能源板块投资将由董事长金天亲自带队,总经理方汉将继续领导公司主业互联网板块,往 AIGC 和元宇宙阶段发展。
作为昆仑万维储能布局的第一步,绿钒新能源到底是一家什么质地的公司呢?
从官方介绍来看,绿钒新能源是一家储能电堆系统技术研发商,成立于2022年10月25日,主营业务涉及电堆,电池关键材料,储能系统及其零部件的生产制造集成,储能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电站系统设计与集成等。团队核心成员均为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博士毕业,拥有开创性的顶尖储能电堆系统技术。
简单讲,这是一家成立不到2个月,团队不赖、号称有领先技术的储能集成商。
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昆仑万维的这波操作还算合理。某一线机构的储能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储能运营集成商更偏产业下游,一是资产比较重,二是PS倍数不会太高。这需要很早就进入,比如天使轮甚至更早。”
事实上,现在不少公司跨界做储能,切入点都是技术门槛不高的储能集成商。前不久南方黑芝麻糊进军储能也是“同样的配方”。2022年10月,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对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资5亿元,持股比例高达59.09%,为实际控制人。天臣新能源估值约17.19亿。
天臣新能源正是一家动力电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及清洁能源储能领域,提供生产、研发、销售车载动力及储能电池PACK、BMS动力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黑芝麻糊主业净利润持续下降,2018年-2021年净利润分别下降46.06%、45.05%、73.08%和1297.48%。所以,公司寄希望于投资储能带动业绩增长。
但天臣新能源自身的财务表现并不亮眼,反而一直在亏钱。2021年,天臣新能源营收为1.34亿元,亏损2.33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亏损超1.9亿元。
储能投资人表示,储能集成商在市场中同质化严重,各家拼的是供应链能力和商务关系,短期内一波大红利上去之后,如果公司收入想进一步提升,会遇到很大瓶颈。
红杉高瓴“同框”,赛道投资翻倍增长
储能集成商只是庞大储能赛道中的一环。
作为一条万亿赛道,储能拥有很长的产业链。根据海通证券,储能上游主要包括电池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等,中游主要包括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和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其他配件供应商,下游则包括从储能系统集成商、安装商到工商业、电网公司、风光电站等在内的终端用户。
“随便一个细分赛道,都是百亿元市场规模。” 光速中国合伙人蔡伟在2022年4月投中储能闭门沙龙中表示,储能应用场景多样,不太可能一家独大,每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多家技术创新的企业。
尤其是2021年全国各地陆续要求强制配储之后,“储能变成了一个强制项,如果投建的新能源电站要并网(将发的电并到电网),一般要按照功率10%-15% 和2小时容量配储,否则项目拿不到并网的路条。”储能投资人告诉投中网。
受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储能设备出货量明显提高。GGII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8GWh,同比增长2.6倍;其中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29GWh,同比2020年的6.6GWh增长4.39倍。这一增速在疫情和供应链短缺情况下,实属罕见。
数据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资本往往是最敏感的,储能的投融资也呈翻倍增长。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赛道投融资总额超2306亿元,几乎是2020年投融资总额的2倍,同比增长98.5%。2022年储能热度依旧,投融资总额超4219亿元,同比增长82.9%。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储能相关投融资数量分别约285起、420起、526起,基本维持30-40%的增长。
国内新能源投资人也明显感受到了风口的到来。“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市面上所有基金,无论大小,都在往储能涌。抢手的项目一两年内连续融三四轮,每轮间隔小半年左右,估值每轮都翻倍。”
举个例子。用户侧储能独角兽德兰明海,从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 16个月完成了4轮融资,累计金额超6亿人民币,最新估值达10亿美金级别。资方背景多元,既有市场化投资机构源码资本、达晨财智等,又有产业巨头宁德时代,还有有色金属产业的国资机构中铝创新。
无独有偶。新型储能电池设备公司中海储能,也在2022年9月至12月三个月时间里,连续完成Pre-A轮和Pre-A+轮两轮融资,累计融资数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了红杉中国、源码资本、经纬创投、清流资本。
事实上,储能这一新能源细分赛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进入VC/PE的视野里。因为相比于互联网投资的回报神话,硬科技赛道并不是那么性感。不过,这些缺乏资本催熟的行业,反而现金流更充足,条件成熟就可以迅速迈向IPO。
这不,便携式储能赛道就跑出了第一家百亿市值IPO。有着“大号充电宝”之称的华宝新能于2022年9月,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此次IPO,华宝新能公开发行价为237.5元/股,创下今年A股IPO最高发行价记录,开盘市值超220亿元。这家公司一年进账23亿元,创始人孙中伟夫妇持有公司超八成股份,还没等到VC/PE出手,公司就上市了。
留给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机会并不多
风口来了,赛道热了,但却有投资人表示“有些难以出手”。
毫无疑问,储能是一门好生意,但这只是对创业者而言。国内某新能源投资人坦言,“相比于消费、企服SaaS,储能当前是一个有市场情绪的赛道。如果你现在创业一家储能公司,很容易融到钱。这对创业者是件好事,但对投资机构却不一定。”
从主观意愿来看,市场化投资机构的考虑重点是财务回报。目前,储能还处在商业化刚刚爆发的阶段,并不能带来可观的超额利润。一位储能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以集成商为例,即便在天使乃至更早阶段投进不错的储能项目,回报也很难达到20倍以上。
万亿赛道看上去很广,但一级市场可投的产业链环节有限。前文提到了游戏公司、黑芝麻糊等“跨界玩家”大多从储能用户侧做小B的集成运营商切入,但这类项目大多创新少,毛利低,并不是VC/PE的首选标的。“除非是头部项目‘绑着大哥’在玩,其余二三流或者刚成立的集成商,如果具体扒开它们技术细节,没有特别多创新,毛利仅有10% 左右。VC/PE普遍不太愿意投。”金蚂投资储能投资人告诉投中网。“即便是投了,大家对它的预期回报也不过3-5倍。”
VC/PE更偏爱回报倍数更高的设备端,尤其是掌握核心零部件、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公司。
但从投资环境来看,这类公司属于稀缺资源,基本上处于被疯抢的状态。“头部项目十几家家投资机构在抢,更有不少天使轮项目估值动辄数亿元,太火了。”国内一位关注新能源投资人感叹,“去年收入只有六七百万的项目,估值可能就已经到了10亿,今年收入一两个亿,估值就已经到了20亿。很多机构都在抢它的份额,非常紧俏。”
不仅如此,创始人甚至还会“反向选择”投资人。“创始人整体对投资人比较挑剔,更偏向产业资本。现在行业内相对活跃的机构有三类,一是大型工商业运营公司,可以帮创始人在工商业侧直接拿单;二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这类电网公司,可以直接提供网侧单资源;三是大型发电集团,像“五大六小”相关子公司,以及一些民营发电侧公司的CVC。这些都是创始人喜欢的。” 金蚂投资储能投资人告诉投中网。“这个行业整体拿单还是比较拼关系和资源的。”相比之下,产业玩家才是储能赛道的“王者”。
目前,产业玩家几乎包揽了储能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如电芯、电池安全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
“像宁德亿纬这些大型上市公司、二三线电芯厂都在做储能电池,像上能电气、固德威、锦浪、科士达这些做光伏逆变器的公司稍微把产线改一下就能做储能变流器,还有很多车企都在做自己的EMS。”新能源投资人表示,他们之前在动力电池、新能源车上积累的成熟技术和产业链,完全可以“套用”到储能领域。
这也让鲜有资源的外部投资方难以随便进场。
正如一位投资人坦言“虽说储能是万亿赛道,但剩给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机会并不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