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导弹,大家想到的都是大国重器。可是导弹技术的研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导弹的精准度问题就像一道高墙,挡在了国防现代化的路上。
有趣的是,这道墙一挡就是五十年,直到一位来自山东的姑娘打破。她不仅帮中国造出了被称为“天眼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还一口气拿下了26项专利。
(资料图片)
2019年5月13日,新华网发文将它评价为打造导弹的最强“大脑”。她究竟是谁?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突破我国导弹瓶颈的奇女子
她就是魏诗卉,魏诗卉出生在一个满是 “家国情怀” 的红色家庭。
魏诗卉的外公是新中国第一批支援西北建设的军工专家当年背着行囊扎根大西北,在荒滩上搭起临时实验室,一待就是几十年,父亲也曾是空军飞行员。
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下,魏诗卉从小也对国防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
高考的时候,她报名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踏上了军工报国之路,立志要走一条和外公、父亲一样的路,用技术给国家的国防撑底气。
在学校里,魏诗卉的 “拼” 是出了名的。别人周末去逛街,她泡在实验室里拆装机甲零件;晚上宿舍熄灯了,她就抱着工程力学课本在走廊路灯下啃。
就这么咬牙坚持,她不仅用七年时间完成了本硕连读,还把机械设计、电子工程这些硬课的基础打得死死的。
本以为会沿着海军工程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可一次偶然的观摩,彻底改变了魏诗卉的人生轨迹。
那天她在学校资料室,看到了海湾战争的纪实资料。她了解到,在现代战争里,精准制导武器非常重要,它能隔着上千公里击中目标,而当时我国的导弹技术还存在明显差距。
在这时候,魏诗卉也突然明白,“强国先强军” 不是一句口号,军工科技跟不上,国家的安全就少了一块重要的屏障。
也就是从那天起,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转攻导弹领域,去火箭军工程大学读博,专门研究导航、制导与控制。
在读博士的期间,魏诗卉接触的第一个课题就和导弹的精度评定有关。
她翻遍了档案室里的老资料才知道,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涉足导弹领域,可那会儿技术太落后了,高空气流稍微变个方向,导弹轨迹就偏了。
更别说,地球自转带来的重力差异,也能让弹着点差出几百米,就连不同地域的温度变化,都能影响导弹内部元件的稳定性。
最让她揪心的是,当时我国在导弹制导的核心技术上,还得依赖进口,别人给什么设备就用什么,想改参数、提性能,根本没话语权。
魏诗卉拿着那些老测试报告,手指都攥得发白,她认为,要是不突破这个瓶颈,那中国的导弹永远做不到‘指哪儿打哪儿’,这口气必须争回来!
从那以后,魏诗卉就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里。
她试着把本科和硕士阶段学的海军工程知识,跟导弹制导技术结合起来,没日没夜地演算公式、建模型。
有天凌晨,她对着满桌的弹道数据突然灵光一闪,想着能不能用椭圆轨迹来修正导弹飞行中的偏差?就像给导弹装一只 “天眼”。
这样,导弹就能在飞行过程中实时捕捉外界干扰,再通过控制系统调整轨迹。
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光是计算椭圆轨迹与各种干扰因素的关联,就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魏诗卉带着团队连续三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就靠泡面、面包充饥,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了接着算。
高强度的工作很快拖垮了她的身体。有一次她在调试模拟系统时,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同事们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她是严重透支,必须卧床休息。
可她躺在病床上,满脑子都是未完成的模型,第二天就偷偷溜回了实验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魏诗卉带着团队把最终的测试数据交给导师时,导师拿着报告反复看了好几遍,非常激动。
老师告诉她,她的这个椭圆弹道理论,解决了中国导弹 50 年的精度难题!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魏诗卉喜极而泣。
从那以后,魏诗卉的脚步没停过。她先后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把导弹制导技术的精度又提升了一个台阶,手里的专利证书攒了 26 本。
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闻风而来,开出高薪、绿卡,邀请她去国外搞研究,可每次都被她婉拒,坚定的留在自己的祖国。
如今的魏诗卉,依然在军工科研的路上往前冲。她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只要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普通人也能闯出不普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