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柳梧新区达东村,过去是典型的半农半牧村,不少群众上山砍伐煨桑用的小叶杜鹃,再拉到市里售卖营生。“这对植被破坏很厉害,以前经常出现风沙天气。”村党总支书记多吉说,“后来我们规定了砍伐小叶杜鹃的数量,只能少量自用不能售卖,村里的收入一下降低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后进村’。”
近年来,随着机场高速、拉日铁路在村旁穿过,有关单位在达东村征地建起了训练基地。“有些群众拿到补偿后不思进取,很容易坐吃山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米玛仓决说,“上级部门经过调研后认为,村子距拉萨市区只有半个多小时车程,有山有水有风景,是城市近郊游的理想去处,决定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暨扶贫综合开发项目。”
定下规划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投资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入股,在村内建起了郊游用的帐篷、温泉、桃园等休闲游项目。目前,达东村已经成为拉萨市民周末度假游的热门地,上百顶帐篷供不应求,温泉经常爆满,刚建起的桃园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后进村”的帽子彻底摘掉了。
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村民格珍初中毕业后一直留在拉萨打工。为了生计,她当过服装店促销员、餐厅服务员,最差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元收入。村里发展旅游后,她将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在村里打工每月仅工资就有3200元。“家里流转了近8亩土地,仅此一项一年有两万多元收入。”格珍笑着说,“在家门口打工,还能在地里种些青稞、土豆,吃的用的花钱很少,收入大都能存下来。”
建档立卡群众旦增曲珍也在温泉当服务员,刚开始每个月工资只有2400元。随着客人越来越多,她的工资已经涨到了每月3300元。“以前,家里孩子小无法出去打工。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请假接送小孩次数多了,领导不满意,只能辞职。”旦增曲珍说,在家门口就业好,既能照顾孩子又有稳定收入。
七组群众白玛扎西养了100多头牛,过去只能开着小货车到拉萨走街串巷叫卖畜产品,运气差时不仅卖不到钱,还要倒贴油钱。村里兴起旅游后,他将鲜奶、酸奶背到游客集中的地方,坐等顾客上门。2018年,仅售卖畜产品的收入就超过5万元。“游客越来越多,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多。”白玛扎西说。
产业链不断延伸
“游客到了村里,对我们的传统饮食很感兴趣,但在公司化运作的景点里,只有传统的中餐和西餐。我们马上邀请以前在藏餐馆打工的村民旦增克珠回到村里,开了一家藏餐馆。”村主任旦增罗布说,根据游客需求精准增加旅游产业,既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又吸纳了更多的村民就业。
2018年,达东村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其中政策性收入占比不到20%。达东村实现良性发展后,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劳务人才回流效应初显。目前,村内有78名常年务工人员,一半以上是从外地回到村里的。
一些大学生也主动回到村里发展。次白大学毕业后到村里的温泉工作,每年收入近5万元。“我刚毕业时想考公务员,不过看到这两年村里发展很好,收入不低还能照顾家里,我就回来了。”次白说。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村里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采访达瓦措姆时,她看到地上有片垃圾,马上随手捡起来放到了垃圾桶里。“村里环境干净既是我们的脸面,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达瓦措姆说,村规民约中有禁止乱扔垃圾的规定。以前,大家是怕罚款不敢扔,现在是发自心底不愿意扔。
党群齐心,后劲十足
在达东村发展过程中,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建农家乐等城市近郊休闲游项目而动员流转土地时,很多群众看不清发展前景,没有信心,不同意流转。村两委召集小组组长、双联户长讲政策,要求从党员开始做起。“我是党员,一定要带头执行。”三组组长达瓦次仁召开本组群众开会时,当场按手印一口气流转了将近5亩地,同组群众纷纷效仿。
在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时,村里选择村主任家第一个进行改造,改造好后打开家门让群众参观,其他群众都比照村主任家改造完成后,再对村支部书记家进行改造。“主任和书记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彻底打消了群众‘村干部家里房子可能装得最好’的顾虑,工作推进起来又好又快。”米玛仓决说。
“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妥善处理各种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经受住了考验,党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显著增强。”柳梧新区党工委委员巴桑扎登说。如今的达东村,“小事处理看党员,大事不决问支部”成为群众共识,村庄良性发展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