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声音始终伴随:人工智能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失业吗?我们该为此担忧吗?

青年群体正处在人生体能和智力的巅峰时期,是就业市场的主力,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部分职业与岗位已经受到明显影响,有些职业尽管还未受到波及,但日新月异的技术加剧了失业的预期。失业,不仅意味着衣食无着的现实窘迫,也预示着个人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而这又难免会引起青年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在更隐形的层面,人工智能对高技能者的需求和对低技能者的排斥,可能导致就业领域的“信息鸿沟”,进而加剧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自身拥有的技能被智能设备取代的青年将面临考验,而绝大部分青年和更年轻一代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受益于技术便利的青年将步入更美好的时代是毋庸置疑的,但没有了谋生压力的人们如何打发自己旺盛的精力、过剩的智力呢?《人类简史》一书的作者赫拉利的“无用阶级”提出了生活的意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或许会助长青年一代轻奋斗、重享乐的风气,这对人类未来发展而言绝非好事。

当然,对传统就业模式而言,人工智能亦展现了相当程度的超越性。

根据过往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技术进步最初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但这是经济增长暂时且必要的过程,随着技术加速进步产生的“乘数效应”,最终人工智能会改变和创造许多新行业、职业和岗位。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尽管人工智能挤出部分行业的低技能从业者,但其高生产率必然刺激劳动总需求上升,扩大相关行业的规模,为青年提供“虚拟世界设计师”“人工智能培育师”等涉及技术开发、机器训练、智能设备维护等极具潜力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还将促进人类生活和就业质量的整体提升。一是技术进步与劳动者技能升级之间的正向促进关系显著,我们常说的“勤劳致富”可能要升级为“创造力致富”。二是人工智能提升了青年就业的自由程度,如对体力的要求宽松,更注重工作灵活性等。如今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涌现,未来就业地点和从业组织等时空束缚必然会更少。

不过,青年们也应意识到,尽管人工智能在许多特定领域会比人类做得更好,但从人工智能的本质来看,它始终是用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无法真正拥有人类一般的思维。人类能力的广度、灵活度和强社交性是机器人无法超越的,因此,大可不必排斥或限制新技术,或应从自身目的和需要出发,与机器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其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实现“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对青年的影响不仅在于就业,更与青年自我发展密切相关,后者也是更深层次的影响。由于人与技术双向影响将进一步增强,未来的人工智能必将紧密关涉青年自我建构的过程。社会环境和受教育情况是青年发展和实现自我认知的决定性因素,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文化、社会和环境,它们的构成又不得不考虑技术因素。这意味着未来青年需要适应和人工智能共处,也意味着青年有了重新认识自我和建构自我的契机。人工智能让未来青年从体能、智能上获得解放和超越,有条件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共建、共享信息,也让人之独特实践——劳动更趋向于其本质:创造人本身。这或许是后劳动时代青年发展的一种可能路径。

人工智能与青年的互构互促也对青年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推进人工智能方面人力资源的发展。我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如2019年10月,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特别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就业服务机构应给予青年更前沿的指导,如对青年的培养应更重视将技能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包括独特的审美情趣、终身学习的意识、跨学科的综合技能、变革与创新能力等。

(作者:窦畅宇,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