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间,从浙江省次贫县、污染监管重点县蝶变为全国百强县、国家级生态县……虽地处山区、资源有限、区位不显,浙江新昌以科技创新为犁,将百里岩疆开垦成了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超30万元的生态良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如何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全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浙江新昌在创新实践中破题解难,2016年,时任新昌县委书记曾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进行过经验解读。
随着相关经验的持续完善,去年年初,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经过一年的调研总结,浙江省提炼出了“铁了心抓创新、三个补促转型”县域科技创新的新昌经验,将予以推广普及,鼓励省内县域加快科技创新改革。
资源不足科技补,确保投有所用
“新昌地貌特征是‘八山半水分半田’,迫使我们强化企业、人才、研发三大科技要素,补足创新资源匮乏的短板。”新昌县委书记李宁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围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深耕细作,当地深入实施企业“三倍增”计划,已拥有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占规上企业一半,科技型中小企业470家。
“设立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后,我们正与高校院所共建3D打印中心生产基地以及合作开发高性能轴承材料。”新昌三雄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忠告诉记者,2019年公司销售3.55亿元,产品远销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当地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按一比一配套县级财政投入。”新昌县科技局局长梁小平说,为确保人才供给,当地探索出了“户口在外地、工作为新昌”的柔性引才模式,对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最高补助500万元创业科研经费。
如今,新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5年稳定在4%以上,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200只左右,当地制造的11个产品已在全球占有率第一。
区位不足服务补,播撒阳光雨露
今年1月,新昌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随即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全方位对接企业资本、市场、人才、技术等需求,就园区内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开展全流程跟踪服务。
“‘企业管家’‘一站式服务’等标签随之而来,经开区在2019年1至10月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1.67亿元,同比增长10%。” 新昌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来春介绍道,目前全县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在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两大省级园区。
秉持“内联外合,开放共享”的原则,新昌一方面招引培育高校研究院集聚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落地,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开放创新资源,在海内外共设立40余个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共享82个实验室,每年服务中小微企业近千家。
与此同时,每年兑现科技政策性财政补助超5亿元、加计抵扣额超10亿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超3亿元,科技创新成果奖励金额超3000万元……按需供给,契而有信的政策保障,使得创新服务平台取得实效。
目前,新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对政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科技服务对象“跑零次”已是常态、“跑一次”是例外。
动力不足改革补,创新久久为功
设立创新驱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定期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凭借“党政一把手抓创新”的领导机制,新昌有效防止了由于创新要素导入周期长、见效慢等原因,县域创新动力不足、陷入停滞的局面。
“区别于市区资源集聚等优势,新昌县增强科技、发改、人才、经信、财税等部门的协同性,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也尤为重要。”浙江省委党校经济教研部副主任包海波教授如是说。
由企业提出课题、提供经费,政府部门带队进高校精准找团队解题,已与国内外1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新昌县,就产学研创新协同机制的改革成效尤其显著。除了供需精准对接,政府做媒,促使新昌企业与高校加深信任,逾越了“诚信问题”这一绊脚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高明煜教授笑称,2004年以来,自己率团队与当地的康立科技、泰坦股份等企业合作研发了30多项纺机控制系统,帮前者培养了4名工程硕士。
新昌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旭荣表示,新昌深耕“崇文守正”传统风尚,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激励、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重奖科技人员,并坚持每年举办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全方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以浙江为例,可借新昌经验的总结,将县域创新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的突破口。”包海波认为,相信对新昌经验系统推广、因地制宜转化成相关的制度规则起到推动作用,能为县域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江 耘)
关键词: 科技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