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工地看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工程项目管理BIM云平台已正式“上岗”。这是常州市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试点项目,打破了过去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为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注入了“新智力”。

这个项目只是常州工程学院围绕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开展科技服务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近3年,该校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超过1000场次,为512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学校各类科技服务到账近2亿元。

营造有利于创新生态的环境

“学校为深化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找准自身定位、练好服务‘内功’,发挥专业优势、建好合作平台,盘活创新要素、打通成果转化‘堵点’,为地方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人才支撑。”常州工程学院校长吴访升说。

2016年以来,该校出台《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意见》,修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培育管理办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创新制度管理体系。

该校科技发展部部长薛叙明说:“正是有了完善的制度,建立起了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才大大增强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3年来,该校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给予科研教师突出业绩奖励;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预算调剂权;推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统一转化后收益的80%用于奖励研发团队。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加大科研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人员职称评定开辟通道……

体制机制的改革,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平台支撑建立专业技术服务队

在吴访升看来,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但要把发展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2016年,常州工程学院根据市场化运行的要求,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并凭借这个平台拓展技术转移、技术咨询及技术中介等业务。

学校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先后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分析初级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和技术经纪人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建立起了一支拥有25名技术经理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在加强与园区、特色乡镇、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以及校地交流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充分利用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省中小型企业服务平台等平台优势和专业教师智力优势,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和开展校企需求对接。“现在,学校就像服务教师科研创新的‘店小二’,而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创新空间中创造着无限可能。”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潘玉琴说。

通过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企业委托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形式,学校科技服务到账金额逐年增长,服务质量也逐年提升,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整合资源激发创新活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因市政工程大批量开挖导致的电缆损坏事故频频发生。如何经济高效地保护城市生命线安全?在扬州,常州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教师尤正建联合国家电网扬州供电分公司共同研发的“电缆哨兵”——基于智能噪音识别的电缆防外破预警装置,盛夏酷暑中,正在为保卫用电安全贡献力量。尤正建说,目前预警装置在扬州部分地区安装后,电缆外破故障同比下降85%。由于经济效益良好,该技术曾多次获得江苏省以及电力行业颁发的荣誉。

在常州工程学院,像尤正建这样热衷于技术创新的老师不在少数。

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每月都有重大校、政、企深度合作项目落地,多个产教融合项目同步推进。尤其学校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积累,集中力量开发了防疫消杀用品和智能测温装备,为地方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今,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加大与区域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联系、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服务、技术创新……这些已经成为常州工程学院教师和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张雪华 雷宁)

关键词: 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