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科技宣布,将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根据其目标估值与科创板发行规则测算,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蚂蚁科技或将创下A股乃至全球史上最大IPO记录。

据报道,蚂蚁科技此次寻求以20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若按照科创板规则粗略测算,其在A股募资可达2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约1400亿元,这相当于2020年上半年沪、深两市的全部IPO募资总额。而在此前,A股历史上的最大IPO记录为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募资金额是685亿元人民币。

蚂蚁科技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自“另立门户”以来,其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在短短6年内一跃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金融独角兽。

中国最大金融独角兽从何而来

2003年淘宝创立,次年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支付宝”顺势而生。支付宝的诞生可以说让电子商务交易出现了解决信用问题的担保交易模式,这种先付钱给交易“中介”,然后收到货之后再付款的交易模式成功奠定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基础,也成功敲开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大门。

在此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支付宝紧跟时代发展,逐渐从服务电商交易的工具,发展为服务各行各业的支付平台。2013年6月,支付宝突破其最大的本色——支付,实现了从支付到金融的“惊险一跃”,正式推出“余额宝服务”。

本来这一业务并不是那么受人关注,但是由于其一元起购随时赎回的交易方式,让它成为了中国货币基金全民化的起源。也正是如此,支付宝由一个单纯的支付“中介”变成了一款最强的金融产品,余额宝更是从一个不起眼的货币基金变成了让许多银行都芥蒂的金融工具。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在余额宝平台上出售的29只货币市场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为2.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这是多少商业银行费尽心机都难以获得的存款额度,而在余额宝这里只是寻常而已。

蚂蚁金服的成立让支付宝正式立起了门户。2014年10月,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名义正式成立,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后逐渐整合至网商银行)和网商银行等。也就是从这时起,蚂蚁金服真正成为了一家万众瞩目的公司,之后其一路过关斩将,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金融独角兽。

上月,蚂蚁宣布更名,从蚂蚁金服变更为蚂蚁科技。据工商信息,7月13日,公司主体名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经营范围不再包含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金融类业务,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业务。

IPO超高估值依据是什么?

很明显,更名后的蚂蚁科技已不再局限于消费者的电子支付服务,而是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从业务范围来看,蚂蚁集团已形成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除此之外在投融资、信用、科技输出等领域均可看到蚂蚁科技的影子。

同时,蚂蚁科技经过多年的发展,并依托于支付宝这一国民支付APP和阿里生态的丰富场景,通过支付、数字金融和科技这三大业务板块,走通了从客户引流到商业变现的盈利模式,轻松实现业务引流与数据沉淀。

而数字金融和科技则是“变现”的关键两环,以前蚂蚁自己做,走的是重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之路,将几乎所有金融牌照纳入怀中,同时资本占用与风险敞口都在体系内不断放大。但在监管趋严和严控杠杆之后,蚂蚁从2017年开始走向开放平台之路,将客户与场景输出给合作金融机构,同时借此实现不承担风险敞口,不占用资本的轻资产增长之路。

资料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8年,蚂蚁分别完成A轮(约18.5亿美元)、 B轮(约45亿美元)和C轮(约140亿美元)的融资,而且三轮融资后,蚂蚁估值已在万亿量级。根据资料,蚂蚁在2018年6月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水平约为1500亿美元。

据《每日财报》梳理蚂蚁估值的主要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种:

市盈率法(P/E倍数法)。巴克莱预测蚂蚁2019年盈利将达到55.3亿美元,乘以相对保守的28倍市盈率,估值结果为1550亿美金。安信预测2019年蚂蚁净利润54.8亿美元,乘以30倍市盈率得出蚂蚁估值约为1645亿美元。30倍则是参照腾讯2019年的市盈率倍数。

平均用户市值法。比如有券商将PayPal和腾讯每用户市值分别平均值乘以70%得到蚂蚁每用户市值约307美元,乘以用户数5.2亿,得出蚂蚁估值为1597亿美元。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曾表示蚂蚁的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并无严格可对标的先例,因此,蚂蚁采取的是分类加总估值法(SOTP):“具体操作是将其涉及的业务版图进行细分,每一细分领域各自对标业内头部机构用PBROE模型得出估值,再用SOTP的方式计算总估值。

那么,蚂蚁当前的2000亿美元估值高吗?

如果按照当下市值来算,拼多多市值约988亿美元,京东市值约966亿美元,这两家企业也可以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而蚂蚁当下的估值明显已经超过了两者的总和,若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有点高了。

但如果从阿里巴巴财报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数据显示,蚂蚁2015年到2019年的税前利润分别为42.54亿元、29.06亿元、131.90亿元、122.6亿元。对这个数据我们同样也可以参考京东和拼多多,前者2019年财报利润是是121.8亿,略逊于蚂蚁金服,而后者目前并未扭亏。然而更残忍的事实是,就蚂蚁至今为止的表现来看,其似乎从来都没有将盈利当做一个重要目标。

谁在监管蚂蚁?

监管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客观而言,任何一家被捧上神坛的公司,背后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细追蚂蚁发家史,可以发现其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监管套利”的风口。如移动支付、没有限制T+0规模的货币基金、没有限制杠杆的现金贷和消费金融等。

不过现在,蚂蚁历史核心风口业务都已被监管整顿,如支付断直连、货基限制规模、现金贷资产回表被限制杠杆等,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也开始对非金融公司控股金控集团的交叉风险有所警觉。虽然蚂蚁表态不做金融做科技,甚至还发大招改了名字,但蚂蚁被纳入首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试点名单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人民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实质控制两个或以上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应当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实控含银行且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大于5000亿,或实控不含银行且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

同时,强监管背景下,作为金控集团的监管必将增加合规成本,同时余额宝、现金贷等部分盈利支柱业务增长也必将受限。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蚂蚁抓住政策红利期上市的窗口期很明显已经错过,但转型为科技公司的高估值似乎弥补了这一损失。不过,在如此高估值的影响下,这究竟是福还是祸,目前也是个未知数。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逆旅行人

关键词: 蚂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