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进入尾声,这一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不断加码,但曾让人们颇为担忧的“引狼入室”却并未发生。随着开放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业不仅没有因外资进入而丢盔卸甲,反而在与世界交往中不断汲取成长养分。

资料图:山西省太原市一银行工作人员清点货币。<a target=

资料图:山西省太原市一银行工作人员清点货币。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提速

一张被“调快”的时间表,是2019年中国加速金融开放的最好证明。

7月,中国宣布深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举措,将原定的2021年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

8月,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重磅出台,从银行、保险、券商、基金、期货、信用评级等多个领域放宽境外机构在华发展限制。

10月,新修订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进一步降低相关方面门槛,证监会亦宣布自明年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金融市场各领域准入大幅放开,吸引许多外资金融机构“排队”登陆。

今年前10个月,中国银保监会批准了18项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筹建申请、15项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开业申请。11月,首家在华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获批开业。1-10月,官方还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共计152.72亿元(人民币,下同)。

互利

银行业资产规模世界第一、保险业资产规模世界第二……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吸引各大外资机构争相来华的重要原因。

“此轮对外开放之前,我们就一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一方面,中国经济具有较强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监管环境清晰高效,相关政策立足于推动行业发展,“非常具有吸引力”。

中国稳妥有序开放金融市场,既给世界带来机遇,亦有助于借“外力”发现并弥补自身存在的短板,从而更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作为重要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全资中国法人机构今年8月正式落地北京,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后其接受的第三种国际货币。

SWIFT亚太地区支付、贸易和通信董事总经理迈克尔·穆恩(Michael Moon)告诉中新社记者,在中国企业积极与世界接触合作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工作流程、标准或知识的不匹配。该机构将从跨境支付、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对接中国市场需求,并以此让更多国际投资者关注中国。

平衡

观察一年来中国金融的开放进程,“平衡”二字亦是关键词。

对内外资金融机构更加一视同仁,是这种平衡的表现之一。陈东辉认为,随着所有市场参与者能够越来越公平地竞争,未来中资机构与外资机构间区别将逐步淡化,真正的检验标准是其能否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所在行业作出更多贡献。在此环境下,中国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也将获得提升。

平衡,还体现在处理好开放与风险的关系。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必然带来更多跨市场、跨地域、跨国界资本流动,同时也滋生风险隐患。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不仅要与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相配合,与国内金融市场承受能力相适应,还要与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匹配。”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只有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金融开放才能起到促改革促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则强调,在不断扩大金融开放同时,官方将继续加强监管制度和能力建设,“不仅确保把门开得开、开得大,也要确保金融安全稳定”。(完)

关键词: 中国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