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崔洪芝有30年了,她始终是一个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做科研的人,给青年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教授这样评价说。

崔洪芝,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自1989年毕业到山东科技大学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

“我要开发性能过关的先进材料”

“咱国家材料、装备不过关,我们想进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们想深井作业,实现不了……原因是什么?材料不过关!”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大学的崔洪芝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

“我要开发性能过关的先进材料!”为了这句承诺,1989年硕士毕业后,崔洪芝来到山东科技大学,那时这所高校还是以服务煤炭行业为主。金属材料专业出身的她,就琢磨着为煤炭开采的材料研发做点什么呢?

崔洪芝通过调研发现,因腐蚀、磨损丢弃的开采设备零部件堆积如山,核心部件的磨损导致矿山频频发生安全事故,成为行业的心头病。而国外进口的材料和技术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企业承受不起。经过与课题组反复研讨,崔洪芝决定:“靶向材料‘顽疾’,为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开发‘用得起’的耐磨材料和表面强化技术。”

就这样,崔洪芝在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与课题组开始了耐磨蚀材料及实用性表面强化技术开发的艰苦历程。

没有设计方案,自己想;没有实验设备,自己造;没有数据,自己去一线试验,累了困了睡在实验室,饿了就吃方便面。彼时,在与山东科技大学有合作的煤矿上,经常能看到崔洪芝和团队成员带着各种材料和零部件,前来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崔洪芝带领团队攻克等离子束稳定性、可控性、大功率、小型化等技术难关,开发出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将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50%,使我国的等离子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该技术在我国机械、冶金、矿山、内燃机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科研就要专挑硬骨头”

数十年如一日,崔洪芝总是把破解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使命。用她的话说就是“哪里需要新材料,那里就是我战斗的阵地”。

在科技界,崔洪芝敢啃“硬骨头”是出了名的。越是有挑战的难题,她就越往前冲。

早些年,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难,她迎难而上,开发新一代尾气净化材料;针对我国造纸行业造成的森林资源破坏、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崔洪芝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型的包装纸……

近年来,立足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崔洪芝又把目光瞄准国家海洋、能源战略的关键材料需求。关键材料数据缺、标准少、效率低等一个个难题扑面而来,“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有一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心”,面对困难,崔洪芝总是这样给团队人员打气。

特别是为了积累实验数据,崔洪芝与团队泡实验室、讨论论证、现场测试;拆解、涂抹材料、重装……一遍一遍,日复一日,一次次失败逐渐蜕变成一个个进步。终于,历时5年时间,崔洪芝和团队建立了20多种耐磨蚀材料体系,发明了高速梯层熔射技术,取代了传统高污染的电镀技术,并开发出30多种耐磨蚀产品,为工作在严酷腐蚀、磨损、高温等环境下的海工、轨道、高端制造装备的关键部件穿上了国产“防护服”,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9年,该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崔洪芝介绍,技术现已应用于矿井大型液压立柱,其寿命由1年延长至5年,并出口国外,形成了我国自主的材料、技术、标准体系。

既要“挖大树”更要“育好苗”

30年来,崔洪芝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她表示,教学是育苗的过程。材料学科发展,既需要“挖大树”,更需要“育好苗”。

在带领团队做好科研的同时,崔洪芝还亲力亲为做好“育苗”工作。

听过崔洪芝课的学生,对其评价都很高。在教学中,崔洪芝经常以看似不经意的方式与学生“聊天”,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并为学生提供实验经费。在指导学生创新时,崔洪芝不论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有时,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崔洪芝十分疲惫,可一旦学生来求助,她就会打起精神,给予耐心指导。

为了培养年轻人,几乎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外出试验,崔洪芝都会带着青年学者一起参与其中。

多年来,崔洪芝可谓“桃李满天下”。“崔老师亦师亦友,每次发短信给她,都是秒回,而且总会在第一时间对我们诉求给出反馈。”获得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的崔蓝月动情地说,现在她自己也成了山东科技大学的教师。

“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崔洪芝说,“希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在材料的跑道上快速前行。”

关键词: 崔洪芝 先进材料